El Popola Ĉinio>

学点世界语修辞

| 2014-06-26
Bookmark and Share

    一般地说,我们在学习世界语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因为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我们就可以正确地遣词造句了;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只学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学点世界语修辞。

 

    在世界语中,“retoriko”既指“修辞”、“修辞学”,也指“讲演术”,这是因为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修辞和演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的修辞学仅限于研究在讲演中“产生说服力的方法”(亚里士多德语),后来逐渐扩大到语言创作和语言交际方面。现在我们所说的修辞,是指使言辞或论述具有表达力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用语言交流或有效说服对方的一种手段。

 

    修辞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不仅包括对具体的修辞技巧的研究,而且还包括对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则和人类话语内容的探讨。前者涉及各种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即各种修辞格;后者涉及文章和讲演词的篇章结构的分析和安排、风格学、语境学、语用学等。各种修辞技巧和规则都是从人类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和语言创作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修辞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

 

    修辞格是修辞技巧的具体运用。它们是在修饰和调整语句,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中形成的具有特定表达形式的修辞方式。世界语修辞格源于西方修辞学,它们绝大多数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按表达形式,世界语修辞格可以分为三类:1)词义上的修辞格,如明喻、隐喻、似人、反语、夸张、委婉、矛盾修饰法、轭式搭配等;2)句法上的修辞格,如反复、对偶、省略、同义叠用、设问、列举、层递、重言、预辩、暗示忽略法等;3)语音上的修辞格,如语音和谐、拟声、头韵、谐音双关、近音词连用等。世界语中的大多数修辞格在各民族语中都有对应形式,它们是人类语言文化共同的财富。事实上其中有的修辞格我们天天都在使用,如比喻、夸张、委婉、反语、讥讽、省略、反复、拟声等,只是有时我们意识不到我们是在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罢了。

 

    有人认为学不学修辞无关紧要,不学修辞也照样能写出好的句子或文章来。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诚然,没有学过修辞的人有时也能在语言实践中正确使用修辞技巧,但这种使用是不自觉的,有局限性的。如果能把经验总结出来,变不自觉为自觉,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们的技能就会得到巩固和提高。学了修辞以后,我们不但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Metu viajn manojn denove sur la glavon kaj ripetu, ke vi neniam al neniu diros pri la afero de la nokto. 把你们的手重新放在剑上,再说一遍:你们永不向任何人提起今晚出现的事。

 

    这是柴门霍夫亲自翻译的莎士比亚名剧《Hamleto》(《汉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中主人公汉姆雷特说的一句话。按世界语文规第十二条的规定,双重否定即表示肯定。例如,Ŝi ne povis ne iri tien.(她不能不去那里。)意思是“她只能到那里去”。如果按这一规则来理解,柴门霍夫的这句译文应该改为“…, ke vi neniam al iu diros pri la afero de la nokto”或“…, ke vi al neniu diros pri la afero de la nokto”。难道这是柴门霍夫的误译吗?当然不是。这是一种否定的强调形式,在修辞学上属于“同义叠用”(pleonasmo)。上述例句属于否定词 neniam (永不)和 neniu (一个人也不)的同义叠用。同义叠用是指为强调目的而重复使用同义词语的一种修辞格,例如,在“vidi per siaj propraj okuloj”(亲眼看见)一语中,siaj(自己的)和 propraj(本身的)放在一起使用,就是同义叠用。

 

    Mi venenus la oceanon, por ke ili trinku morton el ĉiuj fontoj. 我愿往大洋里下毒,让他们不管喝哪里的水都会被毒死。

 

    “Trinki morton”(喝毒药而死)是一种换喻(metonimio, 即借代)的修辞手法。所谓换喻,就是用另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某一事物名称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里用 trinki morton(喝下死亡)代替“trinki venenon, kiu kaŭzas morton”(喝下致人于死的毒药),是一种以结果代替原因的换喻手法。

 

    Fine li suriris sur la tabulojn. 他终于当上了演员。

 

    “suriri sur la tabulojn”是世界语惯用语,意思是“成为演员”(fariĝi aktoro)。这一惯用语运用了“提喻”(sinekdoko)的修辞手法。提喻是指以部分代替整体或以整体代替部分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里是用物质材料代替制成品的提喻。舞台是用木板拼接而成的,“走上木板”意思就是“走上舞台”(la tabuloj = la scenejo),也就是“登台演戏”。

 

    Figuron vi ne vidis, nur la voĉon. 你未见其人,仅闻其声。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说“aŭdi la voĉon”(听见声音),而不能说“vidi la voĉon”(看见声音)。上面的这句话按照逻辑是无法理解的,但在修辞上这句话不但不是错句,而且还是一个运用了轭式搭配(zeŭgmo)修辞格的很有色彩的句子呢。轭式搭配是指在形式上用一个词(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介词)同时搭配两个名词,而在这两个搭配中只有前一个搭配是正常的,后一个搭配在逻辑上本是不成成立的,但由于前一个正常搭配的影响,它不但不显得牵强,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因为它可以使语言新奇、幽默,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深刻印象。

 

    Kaj Dio diris: Ni kreu homon laŭ Nia bildo, similan al Ni; kaj ili regu super la fiŝoj de la maro kaj super la birdoj de la ĉielo kaj super la brutoj, … (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

 

    这是《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第二十六节中的一句经文。在这句经文中“homo”不用代词li 而用ili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语法形式替代”(enalago)。所谓语法形式替代,是指改变两个语法形式之间的一致关系,用一个非正规的语法形式代替正规的语法形式的一种修辞方式。这里用复数代词代替单数名词,是“数的替代”(nombra enalago)。

 

    Venis, vidis, venkis. 我来了,看见了,战胜了。

 

    相传古罗马凯撒大帝在一次速决的战役中打败了敌人之后立即写信给一位友人报捷,信的内容只有短短的三个双音节的拉丁文单词“veni, vidi, vici”,译成世界语就是“venis, vidis, venkis”。这句话在西方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结构严谨对称,意思直截了当,活龙活现地表现出凯撒骄横自傲、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这句话的世界语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头韵(aliteracio,即每个词都以相同的辅音开头)和音节数,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整齐。此外,凯撒在这句话中还运用了“连词省略”(elipso de konjunkcio)修辞格,这就使得句子更加简练有力。

 

    Ne por manĝi ni vivas, sed por vivi ni manĝas. 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是为了活着。

 

    这是一句古代箴言。古罗马演说家昆体良(Kvintiliano, 约35—约96)在《演说术原理》中写道:“Non ut edam, sed ut vivam edo”(我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是为了活着)。这就是上面这句话的来源。这句话运用了“交错配列”(kiasmo)修辞手法,即在用词相同的两个并列分句中,颠倒第二个分句的语法成分,使前后两个分句的语法成分的次序相反,借以形成显明的对照。

 

    从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语言的运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就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出版过有关世界语修辞学的专著。幸运的是,南斯拉夫世界语学者 Ivo Lapenna 曾写过一本名为《Retoriko》(《讲演术》)的书,书中对世界语二十七种常用的修辞格作了扼要的介绍,为世界语修辞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世界语插图大词典》(Plena Ilustrita Vortaro de Esperanto)在此基础上又增收了三十多种修辞格的词语,使世界语修辞格总数达到了六十多种。笔者将以这两部著作为依据,并结合自己在阅读世界语书刊过程中搜集到的一些实例,陆续用短文把世界语的各种修辞手法介绍给各位世界语朋友。

Komento

Gastlibro

Kontonomo Anonimulo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