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叶君健与安徒生童话 叶 念 先 |
|
安徒生1819年秋天14岁时离开家乡奥登塞小镇,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及一些文人和贵族的帮助,成为世界上最受景仰的童话作家。父亲也是在1929年14岁时离开湖北省红安县的山村,在亲友的帮助下,到上海学习,又在一些进步作家的指引下,在小说、散文、儿童文学和外国文学翻译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父亲与安徒生早年相似的经历使父亲对安徒生有一种心灵感应。 1945年到1949年,父亲在英国剑桥大学作西方文学研究工作。那时,由于对安徒生童话的兴趣,他决定把全部安徒生童话翻译成中文。于是他学了丹麦文,每年寒暑假都到丹麦访问,了解丹麦的风土人情,结交丹麦朋友,与他们探讨安徒生童话的意境,积攒了对安徒生和他的童话的体会。
1992年父亲在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新注全本安徒生童话》中对每一篇童话都作了评论。他对安徒1844年创作的《丑小鸭》评论到:“这篇童话一般都认为是安徒生的一篇自传,描写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事实上后来证明他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对安徒生1862年写的《孩子们的闲话》父亲的评论是:一群富商和官僚的孩子在一次晚上聚会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吹嘘自己的父亲,“但那不过是孩子们的闲话而已,在那扇半掩着的门外站着一个穷苦的孩子,他没有资格走进这个房间里来。安徒生在写这篇作品的时候无疑联想起了他自己和他的朋友,世界知名的雕刻大师瓦尔生-他是乡下木匠的孩子,也就是那个不得其门而入的穷孩子“。父亲评论安徒生在1870年写的最后一篇童话《幸运的贝尔》时说:”贝尔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和正直的仓库看守人,在光荣的战场上牺牲时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母亲是一个给人洗衣服的女人,并不能使儿子得到文化;他自己则是在一个寒酸的私塾里教养大的。通过顽强的奋斗、坚定的毅力和信心,他的愿望都取得了成功。只是到了他的事业和爱情到了高峰的时候,他在观众的喝彩声中结束了他的一生,在胜利的快乐中死了。《幸运的贝尔》是安徒生为自己写的一篇外传“。对安徒生脍炙人口的名篇《皇帝的新衣》、《豌豆上的公主》、《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她是一个废物》、《海的女儿》等,父亲评论到:“安徒生的幽默有两种,一种是辛辣的,一种是善意的;他描写了许多穷苦劳动人民的生活和遭遇,他永远忘不了他们;同时,他歌颂了像大海和天堂一样的人类之爱。” 父亲一生都在研究安徒生童话。他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至今一直在再版。他生前每次再版前都要对照原文再推敲,精益求精。力求在前辈翻译家提出的“信、达、雅“的基础上,再达到心灵和情态的再现。父亲的不懈努力,使得丹麦女皇玛格丽特二世在1988年授予他”丹麦国旗勋章“,感谢他把安徒生的全部童话介绍给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人民,并邀请他和我母亲重访丹麦。他们又去到了安徒生的故乡奥登塞,那里的安徒生博物馆馆长尼尔斯。奥克生纳达德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引他们参观了安徒生博物馆。那时父亲已经74岁了,他看到博物馆里摆着他翻译的、中文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和他写的安徒生传记,心理感到非常欣慰。 1986年父亲在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作了一个演讲,题目是《汉斯。安徒生在中国》。他说道:“汉斯。安徒生的童话在20世纪2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那时中国的一些维新和进步的文人学者正掀起 文学革命。安徒生童话和其它世界著名童话传入中国,使人们看到了那些童话的奇幻色彩,机敏、天真,诗意,又能深刻地反映人类的生活,教育儿童,使中国有了儿童文学的概念,继而产生了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他还指出,”安徒生童话描绘了从上到下广泛的人物,他们的道德、智慧和愚昧,虽然人物大多是丹麦人,但有着全人类的普偏性,因此,离丹麦遥远的中国人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和陶冶。如,《买火柴的小女孩》感动了几代中国人,还被选入中国的中学语文课本。所有人类文明的成就,包括文学艺术,都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儿童喜欢安徒生童话的故事,从中得到辨别是非的教益。成年人非常喜欢安徒生童话中的哲理、诗意和对人世丑态的善意讽刺。1958年父亲把他翻译的、首次在国内出版的《安徒生童话全集》赠送亲友,有些亲友竟通宵达旦地阅读,兴趣昂然,觉得从中很有感悟。这就是安徒生童话有别于其它童话的魅力。 199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安徒生童话全集》,2003年香港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了世汉对照《安徒生童话故事集》。汉语部分都是用的我父亲的译文。英语译者是格来吉夫妇,1914年由牛津出版社出版;世界语译者是世界语的创始人柴门霍夫,1901年出版。三者的译文基本吻合。我儿时读过一些从俄文和英文翻译的安徒生童话译本,在遣辞造句和意境上与这三个译本都有许多差异。可见翻译也有诚信的问题。 今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他离开我们已经130年,但他还生活在我们之中。我们还要不断地加深对他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