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名楼会议回顾

胡 国 柱

 

缘 起

2002年12月,广东世协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大家曾经聚首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世界语文化交流会上。

当时在中国世运中已经有了不只一处的地区性的世界语会议,如东北大会,西北大会,华北大会等。有人就关心地询问是否有中南地区的世界语大会、以及什么时候召开。尊敬的李森同志按名曲《欢乐颂》的调子,并且填了一个新词,其第二句是“中南六省,各有风韵,文化交流创意新”。的确,中南地区活跃的世运是中国世运重要的组成部份,应该不落人后地也有自己地区性的会议。当时中南几省世协负责人在现场协商之后,联合举行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宣布要在未来的三年(2003-2005)中,先后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召开系列会议,时间订在每年的五月初,以中国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命名。这样的命名,既有地域特征,又少了局限性,便于更广泛的参与,还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色彩。

过 程

三大名楼会议的第一场是岳阳楼会议,于2003年5月2至3日在岳阳市举行。湖南省世协的同志们为这次大会作了精心的准备。拟订了内容丰富的节目单。然而,就在人员即将到位的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非典天灾)降临到神州大地。各地的人员出行受到很大的限制。莫说是到外地,就连在一个城市之内,也不能够随意来往。例如张丹忱老师所住的师范大学,离我们五一节会议的会场,仅有公交车几站的距离,但因为是非典重点嫌疑区,他就不能出席近在咫尺的会议。这样一来,岳阳楼会议就受到很大的冲击,出席人数锐减至42人,许多节目也被迫取消了。

三大名楼会议的第二场是黄鹤楼会议,于2004年5月1至2日在武汉市举行。会议开幕的那一天,也正好是湖北世协成立二十五周年的日子。由于这是中国世运中最为临近第89届UK大会的一次地区性会议,所以受到各地同志的重视。加上武汉适中的地理位置,所以来参加的同志较多,达到101人。中华全国世协的谭秀珠会长,国际台的李玉萍老师,于建超同志,还有李世俊院士等,都出席了黄鹤楼会议。

三大名楼会议的第三场是滕王阁会议,于2005年5月3至5日在南昌市举行。出席者79人。由于江西省世界语同志们的通力合作,准备充分,又有前两年会议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借鉴,使得这次会议开得十分成功,写下了不少新的纪录,为三大名楼系列会议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特 点

三大名楼的三场会议,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背景不同,既各有千秋,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

三次会议出席人数之和,正好是222人。其代表性非常广泛:不仅仅有本地、本地区的同志参加,还有来自欧洲、非洲、大洋洲的国际友人出席,有来自国内西北、华北、东北、华东、西南地区的世界语同志参加。

由于岳阳楼会议是在非典肆虐的特殊时期召开的,带有鲜明的非常色彩。疾风知劲草,能够坚持按原订的时间地点举行会议,本身就显示中国世界语者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会议时使用的“绿星旗口罩”,成为珍贵的世运文物。

黄鹤楼会议,有浓厚的世界语气氛。其规格、水平、世界语学术讨论的深度,都是一流的。身着民族服装的年轻的西藏世界语者,首次组团,在中国世运的舞台上亮相。他们还在东湖世界语馆,向老师们敬献哈达。

滕王阁会议,是在以“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闻名的南昌市举行。文化底蕴深厚。与会者的国际性(有亚非欧大洋洲的世界语者出席),为历次会议之冠。会议的环境(食宿开会集中)很好,会场有电脑和多媒体硬件支持,以及节目的安排,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良好结合。

尾 声

三大名楼会议,正好是在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的前、中、后三个年份召开。这是中国世运中的历史性时刻。

三次会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UK之前:如何应对;UK来临:如何开好;UK之后:中国世运如何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三次会议始终围绕着世界语运动和世界语应用这个主题,紧扣着当前中国世运的焦点、热点。给大家提供了机会,开展讨论、交换意见。

对于团结大家,集思广益,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奋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大名楼这种会议命名,开了先例,便于跨地区跨省市世协的合作,目前不仅在国内,也逐渐为国际世运所知了。

三大名楼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楼,在于它们都有一篇不朽的诗文作为灵魂、生命、支柱。在三大名楼会议之前,这三个名篇(岳阳楼记,黄鹤楼诗,滕王阁序)都还没有世界语译文。而在这三场会议结束之际,它们都有了世界语译文可供欣赏。

三大名楼会议已成为一个特别的乐章,令亲历者享受,后来人羡慕。

三大名楼会议将成为一个精彩的篇章,载入中国现代世界语运动的史册。

未 来

会议有结束,世运永前进。

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写过这样的诗句: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当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可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我们从三大名楼会议受到鼓舞,取得动力,带着新的激情,从新的起点,创造中国世运更有成果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