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运动在泉州

苏 钧 泽*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一座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拥有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文物胜迹、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它跟我国美丽的宝岛台湾只有一水之隔。

泉州历史上也曾是中国世界语运动的重要基地。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世界语早在1912年就传入泉州。1929年秦望山、梁龙光等创办黎明高中,梁龙光任校长。翌年,苏秋涛向南洋募捐,创办平民中学自任校长。两校办学宗旨都能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主张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聘任教师时效法极力推行世界语的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主张学术研究自由,因之许多进步的文化人,其中不乏懂得世界语者,如巴金,王鲁彦、吕骥、吴朗西、郭安仁、张庚、邵惟、陆圣泉、卫惠林、吴克刚、伍禅等人先后到平民中学和黎明高中任教或讲学,对泉州新文化运动影响很大。由于王鲁彦在平民中学任教,巴金三次到泉州访友或讲学(1930年,1932年,1933年),这段期间他根据世界语翻译并发表了意大利亚米契斯的剧作《过客之花》,日本秋田雨雀的剧作《骷髅的跳舞》(1931年底),匈牙利尤利·巴基的《秋天里的春天》(1931年年底)。巴金和王鲁彦等人在1926年就在上海世界语学会出版《绿光》杂志。就在这段时间掀起泉州学习世界语的高潮,这跟巴金和王鲁彦的支持和提倡是分不开的。这时黎明高中和平民中学先后开设了世界语学习班,后来平民中学更把世界语列为必修课程,与英语并重。为了推动世界语运动,世界语者范天均、杜承恩、黄金燧、袁继热等发起组织泉州世界语协会并出版不定期刊物《绿星》(油印本),由王鲁彦主编。另一方面,沈一叶向外集资创办和平书店及印刷所,推销世界语刊物以及国内外新文艺作品,翻译东欧各国世界语作品,或自行出版,或在报刊副刊发表。这时世界语运动在泉州蓬勃发展。不但黎明高中、平民中学学习世界语,其他学校如泉中中学,法江农中、华南女学、西隅师范、乡村师范也闻风而起,都向世界语协会要求派教师到校传播。后来该会与平民中学部分教师(有留日留法)为了进一步推行世界语和其他外语,即由范天均、黄金燧、沈一叶、袁继热、吴朗西、伍禅、陈瑜清、陆圣泉、薛叔屏等发起“泉州语文学社”的组织,在平民中学校内开设世界语、日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的学习班,利用夜间学习,作为业余教育。所招收学员大多是社会青年或在校学生,凭个人兴趣,各科任其选修,而选修,日德法俄语者却寥寥无几。最多者是世界语与英语,那时学习世界语蔚然成风。

从1932年到1934年上半年,是泉州世界语运动最兴盛的时期。除了开世界语学习班外,并出版世界语刊物。每年12月15日和4月14日都分别为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的诞生与逝世开纪念会,并在泉州各报出纪念特辑,各有关部门,单位也出版特刊以资宣传。后来黎明高中和平民中学先后被当时的国民党当局封闭和取缔,在这段时间两校停办,教师星散,世界语活动在城市中沉寂下去了。但在乡村小学又热腾起来,震华小学,鹏南小学。沙塘的沙峰小学等等,由于世界语者沈一叶、黄金燧、关清潭等的推动,世界语的学习小组仍然活动。

1938年日本世界语者吴思明与绿川英子有联系,仍由上海世界语协会介绍秘密来泉州,参加抗战,投向民生农校(前身平民中学),学校热情欢迎,民生农校设世界语学习小组,由他指导。他有时也用世界语写文章,投于国内外世界语刊物,内容是反帝反侵略,伸张正义主张和平。后来他与民生农校学生李杜莲结婚并出国到了印尼。

当时泉州世界语学会会址就设在威远楼,曾制作绿色五角星(中镌“E”字),会徽发与会员佩戴,当时学会会员达数百人。1933年冬,晋江世界语学会与当时的泉州文化总同盟曾建议将世界语列入正式课程,作为必修课之一,有几所中小学且采用世界语的标志绿星章作为校徽,平民中学就是其中之一。1934年暑假,平民中学曾组织沿海步行团,1935年民生农校(前身是平民中学)又组织华北农村教育参观团,这些团体的团旗也是绿色五角星为主要图标。

抗战胜利后,民生农校懂得世界语的教师有的出洋,有的到外省去,加之农校课程受限制不设外语,英语与世界语都是学生和教师课外自己学习的。1948年至1949年泉州《大众报》办了一个副刊,连载世界语课本,世界语和汉语对照,共出了十九期,主要由黄金燧供稿,先后由黄端楷、郑汝铭编辑。刊物所载是黄金燧翻译的,还出过《柴门霍夫专刊》,介绍过国内外世界语运动的动态。当时不少学生都有该刊,利用这种方式与国外世界语者及组织联系并交换刊物等。世界语者李树柳、黄端楷、郑汝铭等,还从世界语刊物中翻译过一些小说和世运报道。1947年至1948年李树柳还在海疆专科学校民生农校办过业余世界语班,泉州世界语运动仍在继续进行。

解放后,泉州一些世界语活动不再举行,但仍有吴清南参加1963年北京世界语培训班的学习,后在厦门大学开设世界语课。1964年外语教师苏钧泽开始学习世界语,不久即能较流利地阅读世界语书报。1977年吴清南同志被借调参加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翻译成世界语的工作。1979年8月27日-31日举行的全国第二次世界语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原民生农校校友杨葭,在校利用课余时间向教师学习世界语,后来升入海疆专科学校,继续学习世界语。他出席了这次会议,回来后亲自到本省各县市联系,筹备在泉州成立世界语学会。1980年经民生农校教师,巴金的老朋友老世界语者盛子诒介绍找到外语教师苏钧泽,动员其出来参加世界语活动,传授世界语。这时,社会上有苏定宜等十多位青年参加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学习。1981年泉州前后举行了三次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为复兴泉州的世界语运动。

1983年黎明学园(泉州黎明大学前身)世界语班开班,学员40多人,教师苏钧泽,上半年教淮南函校的课本,下半年部分学员继续留下学习全国世协教材组编的《世界语课本》。这期学员不少成了泉州世界语学会的骨干,如吴明达、曾佳衍、林奕萌等人。后来又开办黎明学园世界语少年班,这两次办班培养了一批年青的世界语者。

1984年8月23日泉州世界语学会正式成立。在这前后一段时间,许多老世界语者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首先是得到原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朱展华、原黎明学园园长盛子治、原泉州市科协主席何绍先、原黎明大学副校长秦长江等同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他们对泉州世界语运动的贡献功不可没。200多人出席了这天的成立大会。何绍先同志作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学会章程,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同意由何绍先担任会长。学会还聘请巴金等人为名誉理事长和顾问,并发出给巴金的信。

学会成立后,省学会、黎明大学、泉州世界语学会共同开办了首个脱产学习的世界语进修班。黎明班和进修班的学员大部分成了泉州和省内其他地区世界语运动的骨干,对推动福建的世界语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世界语运动之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得很活跃,主要是重视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世运的骨干。学习、宣传和应用世界语应该是所有世界语者责无旁贷的任务,只有坚持学习才会不断进步,才会进一步提高世界语水平,宣传世界语也才更有说服力。

自学会成立以来,学会会员积极参加了省内外和全国召开的各种世界语会议和学术讨论会。1985年8月有朱展华、何绍先、秦长江、吴清南、吴明达、洪惠玲、黄金妹、吴艺芬、吴晓等人参加了在昆明召开的全国首次世界语大会。吴明达、王仁冬等人参加柘荣的“太姥山之旅世界语实践和学术研讨会”,1995年还有何绍先、林丽萍等人去三明参加进修班。

泉州世界语学会还多次配合福建省世界语学会召开工作会议和福建省世界语学会理事扩大会。

泉州世界语学会在世界语运动处于比较低潮时期还是坚持开展世界语活动,特别是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坚持经常碰头研究学会工作,参加和召开一些会议,传递世界语运动的信息,阅读有关资料,对世界语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旅游、经贸及在欧盟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泉州的世界语者得知欧洲议会全体会议历史上第一次投票审议一份使用世界语的议案消息时,倍受鼓舞。2004年8月15日,泉州世界语学会在黎明大学旧校址民友馆召开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对泉州世界语学会成立20周年以来的成绩作了总结。

世界语传入泉州已将近100年了,泉州的世界语者为我国的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决心坚持世界语的崇高理想,坚持团结,抓住机遇,开创泉州世运的新局面。□

(本文主要参考《泉州文史资料》第十四期苏秋涛所作《世界语及其在泉州的传播》一文和《泉州世界语学会年表纪事》写成。)

*作者现任泉州世界语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