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北 京 到 鹿 特 丹
——关于中国世界语的记忆和随想

于 涛

 

2005年4月28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我将飞往荷兰,去出席国际世界语协会领导成员会议。

通往北京首都机场的路上,司机马师傅问我:“你这一次出去开会算不算是世界语的历史事件?”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沉思。

也许是这样的,无论我怎样低调处理,无论我如何淡化当选国际世协领导成员与个人名利的联系,中国世界语者首次进入国际世协领导机构并第一次出席会议这一事件本身,在中国世界语历史上都会占有其特殊位置。我希望,多年之后,当于涛这个名字随风飘散在历史的尘埃中时,中国人参与国际世协领导事务这一事实仍然能够在历史中显出它特殊的意义,因为我坚信,尽管我个人是那么渺小,那么不足以担此重任,但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和中国世界语者这一群体是令人敬佩的,是值得被尊重的。

临行前,中国外文局的几位领导也给我很多嘱托。可以说,如果没有外文局领导的支持,我竞选国际世协领导成员是不大可能的。我一直认为,在中国,从来就不缺少有能力担当国际世协领导的人,比如陈原同志、张企程同志、谭秀珠老师、戴颂恩老师等等,他们的世界语水平、对运动的理解和贡献以及在国内外世界语界的声望都远远在我之上。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世界语界就曾建议陈原同志参国国际世协副主席竞选,只是因为当时的客观条件还不允许,被陈原同志婉言拒绝了。而我之所以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国际世协领导层的人,是中国走向世界、成为负责任的大国这一历史潮流推动的结果。应该说,这是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又一次顺应了国家发展的大势和世界前进的潮流,作为参与实现这一历史进步的一员,我个人感到荣幸,更深感责任重大。

我曾与前任国际世协主席李种永先生、现任主席科尔塞蒂、总干事奥斯莫等人谈到过国际世协领导成员的工作,他们都认为要成为国际世协领导成员必须具备几方面的条件:一、较高的世界语水平。二、领导世界语活动的能力。三、一定的经济水平。四、愿意而且能够奉献部分业余时间。这几个条件综合起来,才使我担任国际世协领导成员成为可能。一个令人遗憾的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曾担任国际世协秘书长的马克·费蒂斯先生,因为人到中年,工作和家庭压力都非常大,而不得不辞去了秘书长职务,甚至几次国际世界语大会都未能参加。我非常理解他的处境,也期待着在经济、工作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他能有机会重出江湖,担任国际世协的主席,因为以他的才干、威望以及年龄,他完全有资格担此重任。

如果用这几个条件衡量我的当选,大家就会发现,我在很多方面的条件都不适合——经验和能力有限,经济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参加出席各种会议的费用,工作繁忙,人到中年,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阶段。促成我参与竞选的是中国外文局和中国报道社领导的远见、气魄和世界语前辈的提携、鼓励;帮助我成功当选的是几代世界语者共同建立起来的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声誉,支持我投身国际世协工作的是国家的经费支持和同事们的精诚合作。“士为知己者用”,作为党多年培养的干部,我应该做的就是全身心投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形容我的参选似乎有些不自量力,但的确是事业心和使命感让我抛开所有顾虑,再挑起一副担子,何妨衣带渐宽,情愿为“E”憔悴。

再次造访总部 首次参加会议

到机场为我送行的,还有全国世协办公室主任王瑞祥和中国报道社总编室主任向红。鹿特丹和国际世协总部,他们也是熟悉的——我们都曾作为志愿者在那里进修和工作过。从1994年开始,我曾经几次到过国际世协总部,或作为访客,或作为志愿者,而这次是作为领导成员。在当选为领导成员后,曾经在1996年和我同样作过志愿者、现任国际世协大会常务秘书的克雷半真半假地对我说:“现在,你也是我的老板了。”

瑞祥、向红我们对在总部的日子都有着美好的回忆,那一段经历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自己所从事的世界语事业。

位于鹿特丹新内路176号的国际世界语协会总部,是一幢三层小楼。底层是书刊服务部、餐厅、厨房、大会议室、书库等。一层(按中国人习惯的二层)是总干事、秘书、财务等的办公室。二层有图书馆和大会常务秘书等人的办公室。顶层阁楼是志愿者卧室,国际青年世协办公室和库房等等。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名字,或表明对捐款组织和个人的感谢,或表明对世界语创始人的纪念,如大会议室被命名为柴门霍夫,图书馆所在的房间叫做“加拿大”,因为捐赠者是加拿大人,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瑞典这三个房间名字说明这些国家的世界语协会捐了款,还有Albert, Epstein, Minnaja等等都是捐赠者的名字。

在总部工作的有总干事、大会常务秘书、财务主管、书刊服务部主管、《年鉴》编辑等人,他们可以说是“吃世界语饭”的专业工作者,是挣工资的,和他们相比,国际世协的主席、副主席和领导成员都是“义务”工作者,因为领导成员享受的只是参加在总部会议的部分补贴。当然,无论是领导成员,执委会成员,还是总部工作人员,大家都有着一种奉献精神,都有着对世界语的热爱。

领导成员会在底层的柴门霍夫会议室举行。会议室墙上挂着历届国际世协主席的照片,这里曾多次举行各种讲座,也是总部开放日的主要活动场所。

本次会议是新一届领导机构的第一次年度会议,从4月29日至5月1日共召开3天,顺利完成了预定议程。会议的近50项议程主要包括新闻信息工作、教学工作、对外联络、文化活动、重大项目、年度预算决算、各大洲和各国世界语运动、内部组织工作、国际世界语大会、青年世协、执委会工作、推荐国际世协荣誉会员名单、其他世界语组织的现状等。

国际世协7位领导成员全部到会,包括主席雷纳托·科尔塞蒂、副主席克劳德·诺曼、秘书长乌拉·卢因、领导成员安斯·登-哈根、玛丽萨·冈萨雷斯、阿姆里·万德尔和我,总干事奥斯莫·布勒和会刊主编斯塔诺·马切克全程列席会议,大会常务秘书、国际世界语教师协会代表、国际青年世协代表参加了有关议程的讨论。

作为负责国际世界语之友会和亚洲世界语运动的领导成员,我介绍了自己分管工作的进展,包括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应邀成为国际上首位“世界语之友”以及他对北京大会和中国世界语运动的积极支持。正是在启正同志的倡议下,我们编辑了北京大会画册,以丰富的图片记录北京大会的盛况。各位领导成员对画册非常感兴趣。2005年恰逢国际世界语大会召开100周年——1905年,首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法国召开——为百年庆典,国际世协已经编辑出版了一本介绍国际世界语大会历史的书——《人与人》(Sed homoj kun homoj),书名来自柴门霍夫在首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中的一句话:“今天在布伦聚会的不是法国人与英国人,也不是俄国人和波兰人,而是人与人。”(Hodia?en Bulonjo-sur-Maro kunvenis ne francoj kun angloj, ne rusoj kun poloj, sed homoj kun homoj.)这本197页的新书内容丰富,有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可惜它是黑白的,领导成员们认为中国即将出版的全彩色画册将是庆祝100周年的亮点之一。

会议还讨论了我提出的“世界语之友”工作计划草案。我介绍了亚洲世界语运动的最新情况。

会外亦有收获 庆典无心关注

在会议召开间隙,我与总干事奥斯莫·布勒谈起如何运用世界语为2008年北京奥运做些贡献。稳重、沉静的奥斯莫也是位体育迷,他的一位幼时同窗还曾获得过冰雪项目的世界冠军,他引以为豪的还有:芬兰长跑运动员帕沃·努尔米是获得奥运会金牌最多的运动员,他在三届奥运会上共获得了9枚金牌,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而且,随着奥运金牌竞争愈演愈烈,超越他似乎已是“不可能的任务”。奥斯莫向我推荐了一本《英语-法语-世界语体育词典》,建议在增加中文后在中国出版,为2008年北京奥运献礼。我们还交流了世界语者参与奥运志愿服务工作的可能性。

本来,国际世协会刊《世界语》的前几任主编都是住在鹿特丹的,而现任主编斯塔诺·马切克是斯洛伐克人,平时在斯洛伐克的家中编辑刊物。这一次,他开车穿过了几个国家来到荷兰。因为汽车中途抛锚,他到宾馆时已是深夜,不过会议开始的时候他已经精神抖擞地在座位上做好了准备,我们讨论了在会刊上更多地介绍中国活动的可能,他非常感谢中国报道社最近提供了许多关于中国世界语活动的报道,希望能收到更多来自中国的稿件。

这次会议,无意间恰逢荷兰的女王日(Koninginnedag)。女王日是荷兰春季最重要的节日,按照传统,应该是在女王的生日那天进行庆祝,现任女王贝娅特丽克丝(Beatrix)为表示对自己母亲的敬爱,仍然沿用母亲朱莉安娜(Juliana)女王的生日4月30日为女王日,而且,贝娅特丽克丝本人继承王位的日子就在1980年4月30日,到今年正逢25周年。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等大城市都在为庆祝女王日做着准备,整个荷兰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对此,忙碌在会议议程中的我们却浑然不觉。30日一早,大家忽然发现总部门前的大街要比平时热闹许多,鹿特丹的市民们似乎都在为摆摊叫卖做准备。来不及多想,上午的会议就开始了。中午,来自荷兰的安斯建议大家去街上看看,作为东道主,她当然知道女王日的意义。走出总部大门,大家像走进了热闹的集市——原来,整个鹿特丹市中心变成了大跳蚤市场,孩子摆出了自己的玩具,大人们在叫卖旧书、日用品,小商贩更是备足了商品,许多人都用橙色服饰来装扮自己,或者直接在脸上涂上橙色的油彩。因为橙色代表荷兰皇室的姓Orange,所以橙色也成了女王日的主调颜色。

可惜,下午的会议还有很多重要的内容,大家也无心流连于闹市之中,在人群中挤了几分钟,体验了一下热闹的气氛,就都回到了总部。

连续三天,每天从早9点到晚7点开会,中午是几片面包、香肠加牛奶咖啡伴随着“非正式”的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忙忙碌碌中,会议接近尾声。告别之前,大家对下一次的会议已经做出了安排—— 7月2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再度聚首。

从“世界语”到“世界语言”同道仍须努力

在鹿特丹期间,我与国际世协主席和领导成员也谈到了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国际世协期望,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强大,中国政府对世界语的支持能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世界语运动在很多方面还应该夯实基础。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的世界语运动也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历史证明,世界语在中国必须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工作,另一方面,全国世协和各地方世协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和个人的积极性,增强在新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今年年初,在中国世界语者中传递着一条令人激动的消息“总书记谈到世界语。”通过上网搜索,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来由。

2004年12月20日,在参加完澳门回归祖国5周年庆祝活动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到广东考察。

21日下午,总书记一行来到位于佛山市的广东美的集团总部。美的是广东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享健向总书记介绍情况。

广东省长黄华华说:“老何的普通话有了很大的进步啊!”

总书记笑了:“不仅要学普通话,还要学习世界语言。”

何享健连声称是:“美的60年代用北氵窖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我们要用全世界的人才!”

总书记高兴地说:“有世界眼光,才能做国际化的企业。”

这是比较正式的报道版本,也有媒体报道总书记当时讲的是:“不仅要学普通话,还要学习世界语。”我相信,胡锦涛总书记提到世界语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在2004年的夏天,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的成功举办产生了广泛影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都进行了报道,作为大会最高监护人的吴邦国委员长,很可能在与胡锦涛总书记的交流中谈到过世界语,而有着全球战略视野的锦涛同志在考察中从普通话联想到世界语,应该是我国领导人放眼世界博大胸怀的自然流露。

正式报道的用词“世界语言”可以说比“世界语”更明确地表达了领导人的思想,作为世界语者的我们应该从更积极、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锦涛同志这句话。

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的是另一条新闻。

200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为“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要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庞中英认为,现在的世界正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国想要在世界上取得经济上的更大发展,必须具有全球意识。中国最高领导提出要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转换,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向阳认为,全球战略眼光与全球战略意识大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最大限度地维护与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二是从全球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发展,准确把握中国所处的位置,并以中国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进步。

从“世界语”到“世界语言”,这呼唤我们世界语者也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所钟爱的语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社会,我们世界语者都不必狭隘地强求对世界语的广泛接受,而是要努力运用世界语为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利益服务。记得前几年曾传出愚人节消息说“欧盟决定采用世界语”,也有人激动地奔走相告,其实,冷静地想想我们就会得出理智的结论:世界语还尚未做好成为欧盟通用语的准备,我们应该在很多方面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使世界语成为国际通用的辅助语,成为所有人的第二语言,但目前这理想还在远方,而不是近在咫尺。

面向世界 构建和谐

2004年北京大会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兼中国外文局局长、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蔡名照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和平·友谊·相互理解——世界语的百年理想和不懈追求》指出:

在和平发展的理念逐渐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的今天,世界语可以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对内,世界语可以为塑造面向世界的中国人,促进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国家的人民,提供更多对外交往的机会,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对外,世界语可以为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对外宣传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无论是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这个全国性的社团组织,还是中国网世界语版、《中国报道》电子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世界语部等世界语媒体,包括所有的中国世界语者个人,都肩负着在国际世界语界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的任务。中国世界语者应该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当好民间外交的使者,继续加强国内世界语组织和个人的对外交往,增进遍布世界各国的世界语组织和个人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为发展中国人民同各国世界语者之间的友谊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为中国的世界语运动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世界语在国际社会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国际世协的工作思路也正是要加强应用,从教学、宣传、使用等方面做好准备,期待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世界语和世界语协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已经没有了行政拨款、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社会团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国世协在2000年底建议启动“成功计划”(La projekto SUKCESO),主要内容为:

Servi pli bone al la membroj

更好地为会员服务。

Utiligi nian lingvon en multaj kampoj

在各个领域加强世界语的应用。

Kunlabori kun ĉiu samideano

合作意识要加强,团结所有世界语者。

Celi pli vastan merkaton

面向更广阔的市场。

Eduki novajn e-istojn

培养教育新的世界语者。

Studi la movadon ĉinan kaj internacian

研究国内外世界语运动。

Okazigi diversajn renkontiĝojn

举办各种各样的世界语活动。

几年过去,在有些方面,各地世界者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区域会议的组织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协会在市场条件下有了稳定的生存基础,但我们也要看到,全国世协在更好地为会员服务方面还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协会还不能合法登记、年检,不少世界语者的语言水平还不能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等等。我个人认为,下一步有两方面工作需要我们给予足够重视,一是各省、市协会要合法登记、规范运作,参与到当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对于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显得犹为重要,自觉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自觉为社会和公众服务是社会团体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二是加强世界语教学工作,从教师培训和资格认证、教材和教学大纲编写、面授、函授、网络等多渠道的综合教学体系的建立等各个方面打好基础,储备足够的高水平世界语人才,建立起可与汉语、英语、法语等语言相比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储备,做好为社会服务的准备工作。

从北京到鹿特丹,思考从未停止。

从第一个百年走进第二个百年,中国世界语运动正走在路上。

我们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