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愈之,超越时代的国际主义者
--纪念胡愈之诞辰110周年

于 涛
 

作为一位超越时代的国际主义者,胡愈之对世界语、国际语言问题和世界和平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正如陈原同志所说:“应当说,胡愈之确实经历了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凡是伟大的变革时代,必定产生巨人,因为这样的时代需要巨人。历史事实不止一次证明,变革时代的巨人必定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而且富于创造性和富有开拓精神。胡愈之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2006年8月,我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参加第9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一年一度的国际世界语大会是世界语(Esperanto)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参加这届大会的代表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两千多人。在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在全球最盛大的世界语活动中,我又一次亲身体验了胡愈之生前所从事和推动的世界语事业的最新发展。

召开胡愈之文化思想研讨会以纪念胡愈老诞辰110周年,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伟人的思想并更好地发扬光大。胡愈老在思想、文化统一战线、新闻出版等领域的贡献,一定有很多同志会涉及到。本文将重点关注胡愈老作为一位毕生推动世界语事业发展的国际主义者的非凡经历,努力走进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的超越时代的思想。

胡愈之1913年开始学习世界语,一直到1986年逝世,他在70多年的时间里为世界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一刻忘记做世界语工作” ,“用超乎寻常的热情、毅力和实际行动,奠定了当代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基础。”1

可以说,胡愈老对世界语这一国际辅助语在国际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已经超越了时代,他的许多有关论述,在信息化社会,在“地球村”时代,仍然闪耀着深邃的思想光辉。

可以说,胡愈老对语言在增进各民族人民相互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国界,他以坚定的爱国者的立场,以国际主义者的博大胸怀,很早就触摸到了“和谐世界”的内核。

一、 胡愈之是新中国世界语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887年,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L.L. Zamenhof)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立了国际辅助语--世界语(Esperanto,意为“满怀希望的人”)。世界语的语法简单,拼写规则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在将近1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语为消除国际交往中的语言障碍、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ko)大会通过决议,正式认可世界语在教育、科学和文化上的价值,认为世界语在国际学术交流和世界各国人民相互接近方面取得的成果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是一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宣布世界语的创始人柴门霍夫为“世界文化名人”,并与国际世界语协会(Universala Esperanto-Asocio,简称UEA)建立了正式关系。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再次通过决议,号召各成员和国际组织加强世界语在学校教学和国际事务中的应用。1987年,世界语诞生100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共同参与了“世界语百年大庆”。目前,国际世界语协会还同联合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欧洲理事会、美洲国家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保持着正式的咨询关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局长蔡名照同志曾撰文指出:“在和平发展的理念逐渐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的今天,世界语可以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对内,世界语可以为塑造面向世界的中国人,促进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国家的人民,提供更多对外交往的机会,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对外,世界语可以为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对外宣传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无论是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这个全国性的社团组织,还是中国网世界语版、《中国报道》电子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世界语部等世界语媒体,包括所有的中国世界语者,都肩负着在国际世界语界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的任务。”2 蔡名照同志这段话明确了在新世纪中国世界语事业的任务和目标。

我国世界语事业的很多开创性工作,都是在胡愈老的倡议和领导下完成的。1950年,时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的胡愈之倡议创办世界语杂志《中国报道》(El Popola 甶nio),对外介绍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报道》杂志成为国际上最受欢迎的世界语期刊之一,2000年,开通了《中国报道》网络版,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继续发展胡愈老创办的杂志。

1951年3月,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胡愈之当选为首任理事长并在随后的35年中领导全国世协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20世纪60年代,胡愈之请负责外事工作的陈毅副总理出席世界语工作座谈会,推动了中国世界语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促成了1964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当时为北京电台)开办世界语广播,目前,国际电台的世界语广播每天播出1小时的节目,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的世界语电台之一。

1986年7月,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北京开幕,而这次盛会的倡议者和重要的支持者--胡愈之--却于当年1月离开了人世,令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感到万分遗憾,在大会开幕式上,两千多位各国世界语者用默哀来表示对他的敬意。2004年,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成为亚洲到目前为止惟一两次举办国际世界语大会的国家。这表明,胡愈老开创的中国世界语事业在新世纪又开启了新纪元。这次大会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担任大会最高监护人并为大会致书面贺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担任大会筹备委员会名誉主任并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

胡愈老的精神在世界语界被传承下来,并得到发扬光大。2005年9月,第六届全国世界语大会在福建泉州召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陈昊苏同志当选为新一届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大会提出了“运用世界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新任务。

2006年9月,我到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出席国际传播学院的开学典礼。见到了新一代世界语班的学生,他们将在今后四年的时间里学习世界语和国际传播,将来投身到世界语工作中。在和学生们的交流中,我谈起了胡愈老,介绍了中国世界语事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在年轻一代的身上,我看到了胡愈老所开创的中国世界语事业的光明未来。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世界语者,将用自己的努力,将中国的世界语事业发扬光大,为国家建设和世界和平做出新的贡献。

二、 胡愈之是国际世界语界卓越的理论家和领导者

胡愈老对世界语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中国世界语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还贯穿于国际世界语界的理论发展和实际组织中。

1921年,因为与许多国家的世界语者建立联系并积极投身世界语活动,胡愈之被聘为国际世界语协会(UEA)在上海的代理(delegito)。1927年,胡愈之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世界语四十年》,回顾了世界语自1887年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3 他介绍了1905年首届国际世界语大会(Universala Kongreso de Esperantistoj)的情况,谈到了国际电报会议承认世界语为电报明码文字的决议,还提及苏联为纪念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而发行纪念邮票,体现了他对国际世界语运动的关注和熟悉。在文章的结尾,胡愈之写道:“和欧洲相比,我国的世界语运动究竟还是幼稚得很。在50年纪念的时候,我们希望我国的世界语运动,和欧、美、日本同等的发达,这是要凭全国的同志的努力了。”这充分表明,当时胡愈之已经能够从全球的视角审视中国乃至国际的世界语运动。

1928年,胡愈之第一次出席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参加了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第20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后,他为《绿光》杂志撰写了《盎凡尔之万国世界语大会》一文(“盎凡尔”是当时安特卫普的中文译名;Universala在当时一般被翻译成“万国”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国际世界语大会的各项活动,是国内世界语者了解国际情况的完整资料。在这届大会上,胡愈之还与日本代表商议举行远东世界语大会,展露了他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胡愈之推动世界语为国家服务,为世界和平服务,运用世界语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因为他对世界语事业的卓越贡献,1984年,胡愈之当选为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监护委员会(Honora Patrona Komitato de UEA)委员,这是国际世界语界的最高荣誉。当选者均为精通世界语的、对世界语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国际知名人士。与胡愈之同时获此殊荣的,还包括瑞典议会主席本特森(Ingemund Bengtsson)、荷兰首相德莱斯(W. Dree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主任埃尔文(H. Lionel Elvin),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等等。4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出版家陈原也曾荣誉当选。现在,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监护委员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莱因哈德·塞尔滕、澳大利亚前司法部长凯普·恩德拜、美国哈特福德大学前任校长汉弗莱·汤金等。

1986年和2004年,在北京分别召开了第71届和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这两次大会都以“胡愈之”命名主要的会议厅,以纪念他为世界语做出的突出贡献。2004年,我当选为国际世界语协会七位领导成员之一,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国际世协领导机构的世界语者。在国际世界语协会的工作中,我的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邀请到更多的“世界语之友” ,争取具有广泛的知名度、人品高尚、业绩突出、对人类社会有重大贡献的各界知名人士支持世界语成为国际中立共同语。

“世界语之友”这一创意,也是胡愈老等有识之士对国际世界语事业的独特贡献。1981年,胡愈之与楚图南、巴金、夏衍、冰心、赵朴初、叶圣陶、白寿彝、朱九思、叶籁士等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周培源、胡绳、荣高棠、雷洁琼、刘海粟、戈宝权等160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知名人士入会。多年来,该会在支持中国世界语运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国际世界语界的称赞,也得到了积极响应。现在,中国世界语之友会的会长是著名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美国大使柴泽民同志。1996年,当时的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席、韩国的李种永博士口头邀请立陶宛总统布拉藻斯卡斯成为“世界语之友”,后者愉快地接受了。2004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同志接受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席雷纳托·科尔塞蒂的邀请,正式成为国际上首位“世界语之友”。

2006年6月,我发表了文章《更多朋友 更大成功》5,介绍在国际范围内发展“世界语之友”的情况,得到了各国读者的支持。我们高兴地看到,胡愈老在国际世界语界开创的事业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三、 胡愈之是超越时代的国际主义者

1922年1月,胡愈之发表了《国际语的理想与现实》 一文6,谈到“国际语决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东西。” “近代人发明了机械以节减劳力,发明了铁道轮舶以缩短旅程,独对于语言的虚费,却不曾想过一个救济的方法。国际语的理想就是应这一类的需要而发生的。换句话说:国际语是现代生活所必需的一种工具,是节约时间和效率的一种新发明的机器。”2006年,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Francois Grin发表研究报告,他的研究表明,如果法国的外语教学采用“先教授世界语,再教授其他语言”的方案,仅在法国这一个国家每年就可以节约54亿欧元。7

有人认为,英语就是当今世界的国际语,世界各国都学习英语,就可以解决语言问题。不可否认,目前英语在世界上占据着优势地位。正因为英语的统治地位,英国每年至少可以收入100亿欧元。然而,这并不说明,世界各国已经赞同把英语当作国际通用语。胡愈之在发表于80多年前的那篇文章中就已指出:“如果用任何一种强国的国语当作国际语,那个国家便得在世界文化上占较优的位置,在目前国家主义未消灭的时候,这样的事情是别的国家所不能容忍的。”

在现代社会中,这正在成为事实。欧盟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70%的人认为自己的母语需要保护。

法国一直在努力抵制英语的入侵,对抗英语的霸权。法国政府通过立法保护本国语言,希拉克总统也呼吁:“面对英语这个在全球占支配地位语言的力量,其他人必须联合起来,集中他们的力量,以便恢复机会平等,让他们的声音也响彻全球”。

英国《每日电讯报》2006年10月8日发表了题为《德国反击英语侵略》的文章。8 文章指出,德国《明镜》周刊撰稿人马蒂亚斯·施赖伯警告说:“目前流行的德式英语是广告代理商、市场专家和电脑销售员创造出来的,那些人显然缺乏头脑。德式英语如有毒的岩浆一样汹涌,毁灭了许多文化风景。”

《每日电讯报》的文章还介绍,事态的发展已促使持保守立场的德国议长诺贝特·拉默特发起一项旨在使德语获得基本法保护的计划。他说:“法国等许多国家都这样做了。2006年5月,为防止西班牙语取代英语,美国参议院宣布英语是该国的官方语言。”

2001年3月,葡萄牙前总统马·苏亚雷斯在有关拉丁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拉丁语国家不可能接受英语为国际语。” 就在上个月,首届葡语国家和地区运动会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功举行,该运动会的宗旨之一就是加强使用葡萄牙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胡愈之在20世纪初的思想,在21世纪依然闪耀着光辉,随着欧盟和全球语言矛盾的尖锐化,随着更多有识之士对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世界语显示出了在解决国际语言问题方面的独特优势。

胡愈之将世界语称作“国际普通话”,准确、精练地概括了国际辅助语的作用和意义,在我国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的今天,胡愈之所追求的“从语言的统一,以求得人类的安宁与平和”这一国际语理想,也同样超越了时间的阻隔,在现实社会中显示出其难能可贵。

作为一位超越时代的国际主义者,胡愈之对世界语、国际语言问题和世界和平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正如陈原同志所说:“应当说,胡愈之确实经历了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凡是伟大的变革时代,必定产生巨人,因为这样的时代需要巨人。历史事实不止一次证明,变革时代的巨人必定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而且富于创造性和富有开拓精神。胡愈之正是这样的一个人。”9

2006年,正逢胡愈老创建的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55周年,也是胡愈老倡议成立的中国世界语之友会成立25周年;2007年,将是世界语问世120周年,在这时纪念胡愈之诞辰110周年,研讨胡愈之文化思想,更让我们感到了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世界语者,将更加努力投身到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投身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建设中,以无愧于伟人开创的事业。

注 释:

1. 这是陈原(1918-2004)对胡愈之的评价。陈原同志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出版家、国际知名世界语学者,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秘书长、会长、名誉会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多年与胡愈老共事,协助胡愈老从事文化出版和世界语工作。

2. 2004年第1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的文章《和平、友谊、相互理解--世界语的百年理想和不懈追求》。

3. 侯志平编:《胡愈之与世界语》,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年,第111页。

4. 《Jarlibro de UEA 1985》,即国际世界语协会(Universala Esperanto-Asocio,简称UEA)《年鉴》1985年卷,第7页。

5. 该文是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刊《Esperanto》2006年第6期的卷首文章,原文用世界语写成。

6. 为纪念胡愈之,商务印书馆在1986年出版了该文的中世文对照本,世界语版由陈原翻译。该书被赠送给出席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的两千多位代表。

7. 刘正坤、宋韵声编著:《世界语发展史》,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VIII页。

8. 转引自《参考消息》2006年10月12日

9. 陈原著:《界外人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