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界 语 没 有 敌 人

于 涛


向更多人推广介绍世界语是我身上肩负的使命之一,也是我心甘情愿去做的一项事业。当全国世协办公室的蒋利民同志告诉我《汉字五千年》摄制组要来采访关于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的情况时,我欣然接受了。

还有相当多的人对世界语缺乏深入了解,这是国际世界语界的共识,所以在编导和摄像来采访拍摄时,我和蒋利民都尽量向他们多介绍世界语的情况。

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接触,无法让别人根本改变对世界语的态度,这是我们明白的道理,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介绍,他们对世界语的了解更多了一些,更客观了一些。

这次采访时间虽然不短,但只能播出很少,对此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我听到过这样的例子,从大洋彼岸过来十几个人的采访组,兴师动众采访2-3个小时后,只采用了被访人十几秒钟的一句话。

但已经播出的《汉字五千年》片中关于世界语这一段的内容,是令人十分遗憾的。特别是法国白乐桑先生关于世界语“失败”“无根”的表述,显然缺乏对世界语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也不符合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

他说世界语的创始人“误解”以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这恰恰是他自己的“误读”。

世界语的创始人柴门霍夫,作为对语言发展规律和社会进步规律有深刻洞察的文化巨人,清楚地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工具,也需要文化基础,所以他不仅是世界语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语诗人,他希望用语言的结晶、文化的精华 —— 诗歌这种形式,在最初就奠定世界语的文化基础。现在,世界语的文化深深植根与各国文化的土壤中,植根与国际化、全球化的共同追求中,体现的是人类和平、世界和谐的理念,这不正是世界语的“根”吗?

早在1959年,柴门霍夫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教科文组织执委会还号召各会员国开展纪念柴门霍夫诞辰一百周年活动。教科文组织的总部就设在白乐桑先生祖国的首都巴黎,法国的世界语协会也是国际上最出色的世界语组织之一,希望他能够“近水楼台”,更多了解世界语。

在国际世界语协会机关刊《世界语》(Esperanto)2006年第6期上,我发表了题为《更多朋友,更大成功》的文章,其中开篇就写到:

“热心的世界语者都希望,在我们的世界语界以外只存在两个人群:世界语之友,以及未来的世界语之友。实际上,世界语是不可能有敌人的,因为世界语的理想是如此崇高,人们根本没有理由反对它。”

我至今仍然认为,世界语是没有敌人的,只有现在的朋友,以及未来的朋友。如果世界语是一种希望向全世界推销的产品,所有人都是它的用户或潜在的用户。当然,潜在的用户中有人对这产品不了解,或者有偏见,但他们仍然是我们的用户 —— 可以帮助我们改进产品、提高质量的挑剔的顾客。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白乐桑先生是我们的朋友,他需要的是对世界语的更多了解和善意理解,他对汉语这样有着5000年历史的、被许多西方人看作“非常难学”的语言都这样精通、这样热爱,我相信他也一定会对仅有120多年历史的人造语言世界语有更多宽容和爱护。因为,爱护世界语,就是爱护以和平和谐为理想的各种试验尝试,就是爱护人类共同的理想。

人类有许多理想和尝试,都还处于向最终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现在就轻言“失败”,未免过于武断和悲观。世界语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无数的误解和攻击,但历史的潮流永远向着人类和平、世界和谐的目标前进,鼓舞着更多的人为这个理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