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世译优美传神——古典名著《西游记》书评

王丽华文/侯志平图


百回古典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在世界享有盛名。早在18世纪中叶就有人开始了《西游记》的日文翻译,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历时74年,直到19世纪初日文版的《西游记》才翻译完成,得以出版。后又有英、俄、法、西、德、韩、瑞典、捷克、波兰、越南、罗马尼亚等多种文版问世。

今年7月,为纪念世界语鼻祖柴门霍夫诞辰150周年,迎接第94届国际世界语大会,《西游记》世界语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问世,至此,这部古典名著有多了一种译本,填补了翻译史上的又一空白,也大大地丰富了世界语的文学宝库。

本书的译者是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会员、世界语学家、世界语翻译家、作家、现年86岁的李士俊(笔名Laŭlum)先生,他早在20多年前就收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有关资料,准备翻译工作。2007年在他翻译完《水浒》和《三国演义》后,又开始着手《西游记》的翻译工作,直到2009年3月完成。

《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只身赴印度取经的史实。明代作者吴承恩在历代民间传说和无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改造,创作出这部绚丽多彩、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改变了原取经故事厚重的宗教色彩,完成了新的深刻的社会主题;塑造了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理想化的神话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生动奇幻、惊险曲折。实际上,《西游记》一书是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折射,通过神仙鬼怪的故事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现状。

译者李士俊先生以其高超的翻译手法,灵活运用世界语简单明了的特性,吸收新鲜的语汇,利用富有变化的句法,将《西游记》生动奇幻、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和浓烈生活气息的对话,以及长诗短词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西游记》中人物的名字独具特色,均与其形象和个性相互吻合,为保留书中人物名称对其形象特色的反映,不失其涵义,对于人物的名称,如:孙猴子、猪八戒,沙僧,以及那些妖魔鬼怪的名字,译者没有按照字音直译,而是进行了意译,完整保留了人物名称与其形象的匹配,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另外,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有意识地使用现代语言,如:“batali kun”一词是 Zamenhof 时代使用过的“古典世界语”,风格与原著吻合,然而,在理解上会引起误会:“与同伴共同作战”还是“与敌人对战”;而进化了的世界语“batali kontraŭ”就一目了然了,那么,在处理类似的语言现象时,译者均选择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西游记》中有众多的长诗短词,均蕴藏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瑰丽和民间传统说唱文学的韵味,为使它们在世界语文版《西游记》中仍然发出异彩和光芒,擅长诗歌创作和翻译的李士俊首先攻克诗歌这一翻译难关。他先将诗歌抄写出来,反复琢磨,甚至在他住院期间,也反复推敲用词,琢磨韵律,克服了重重困难。《西游记》世界语的翻译历时三年,其中诗歌的翻译就占去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经过反复推敲,译者以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翻译技艺,将原著中所有长诗短词均按诗歌应有的格律,恰到好处地翻译成世界语诗歌,不仅言语传神、格律严谨, 而且文字生动、浅显易懂,且不失原著诗歌的意境与神韵。这也充分展示了译者的诗歌翻译才华与智慧。

正是因为李士俊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有较深的研究,对世界语也能驾轻就熟,运用自如,才能使世界语文版的《西游记》语言生动灵活、浅显易懂,译文优美,韵律整齐,格律严谨,且不失原诗的意境与神韵,使原文的翻译做到了信、达、雅。译者在翻译这部巨著的同时,也完成了世界语的使命--便于国际间的交流。

27年前,在我25岁时开始跟随李士俊先生指导的世界语班学习世界语,对他教授的世界语翻译课程情有独钟。他以自己知识的渊博、文学功底的丰厚和世界语翻译水平的高超,博得了我以及同学们的尊敬与崇拜,使我们享受了世界语翻译的学习过程,并痴迷于之后的世界语翻译工作。今天,当我52岁的时候,有幸成为他世界语文版《西游记》译文的第一批读者,也是我世界语生涯的一大幸事。阅读中,我不仅获取了书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李士俊先生翻译的世界语译文的优美和世译诗歌的绝妙。

(世界语文版《西游记》共3卷,大32开,共1976页,价格120元(不含邮费),外文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书刊服务部可订购,地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人物链接: